1965年越南北宁,一名中国军人在街头给一位越南老者画了一副肖像。没想到画像完成后,不会讲中文的老翁竟拿起画笔,用汉字在落款处题了一行字,还用“传神”这个词称赞画家。原来胜宇配资,在越南很多读过书的老人都会写汉字,自古汉字一直是越南的官方文字。
当时,和画像的军人在一起的,还有《解放军报》记者邢志远。他去过两次越南,第一次是1965年、第二次在1979年,两次都是战地采访。
1965年,邢志远跟着“抗美援越”的几百门高炮一起,穿过友谊关的城门洞进入越南。高大的关楼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
第二天,高炮部队来到同登,邢志远看到道路两旁挤满了妇女儿童,他们特意穿着新衣服,满面笑容,夹道欢迎。很多妇女端着茶盘前来献茶,虽然语言不通,但她们会笑盈盈地看着战士们把茶喝下,才满意地走开。
部队到了一个叫北宁的地方后,作为随军记者的邢志远和一位军队画家一起出去采访。在街头看到一位70多岁的越南老人外貌很有特点,于是就邀老人做模特,才有本文开头那一幕。
他们在越南看到,一些老房子的地契、旧式官方文书、全部门楹对联,都用汉字写成。法国式的拼音文字在越南使用的时间并不太长。
展开剩余71%这次邢志远主要跟随炮兵63支队进行采访。从8月到10月,他先后目睹了8次高射炮兵和敌机的生死搏斗。见过被我军击中,拖着黑烟逃窜的美国飞机,也看到过被击落的美国飞行员跪地求饶,还看见过英勇的中国高射炮兵,流血牺牲。
从1965年6月到1970年7月胜宇配资,中国先后出动32万余人“抗美援越”,其中牺牲1100人,负伤4200余人。
十几年后的1978年,邢志远又一次来到友谊关,但只能远远地向越南眺望。
还是在那座高大的关楼下,大量华人拖儿带女、衣冠不整的被驱赶到这里(图一)。他们中很多人都在越南生活了好几代,越南早已是他们的家乡。
邢志远看到,有不少被驱赶来的年轻人还穿着越南人民军的军服,但领章和帽徽都已经被摘掉。他们也曾经为解放全越南浴血奋战,只因自己的华人血统,如今竟无立锥之地。
排华最严重的时候,越南当局曾将27万华人赶回中国,还有10万人被赶下海,被迫在海上漂泊,造成震惊世界的“船民事件”。
1979年2月,邢志远第二次进入越南。这次他走的不是友谊关,而是跟着边防部队从水口关以南的一处山谷里,以行军状态进入。
沿途他没见到任何老百姓。
此时邢志远虽然已经年近50,但仍然或乘车、或步行,坚持跟着部队开进了高平,成为第一名进入高平的我军记者。
在高平,他看到马路上到处都是被我军排雷后留下的地雷坑。不断有路过的战士提醒他,千万小心,不要乱走。
在市中心,他和边防某师的师长、政委、参谋长一起,以一家越南商店为背景拍了一张照片。(图二)。后来,他还在大街上碰到了两名炊事兵,于是拉着二人拍照。两名战士拍完照片后,开玩笑说:“你可不能白照啊,以后要给我们照片。”(图三,左二为邢志远;右一右二为两名炊事兵)
邢志远记下了二人的单位和姓名,等部队撤回国后,他四处打听,问到了两名战士的驻地,然后特地跑了一趟,把照片送给他们。
两名炊事兵见到邢志远喜出望外,连声称赞:“你可真是说话算数!”
素材来源:《我的两次越南之行》作者:邢志远
发布于:山东省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